建設社會學期刊助推學科發展
近日,由中國社會學會學術傳播專業委員會主辦、《社會學研究》編輯部承辦的“中國社會學會首屆社會學期刊論壇暨作者、讀者、編者見面會”在長沙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上海大學副校長李友梅、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光金,來自《中國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新華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社會學)》等綜合性和文摘類期刊,《社會學研究》、《社會》、《青年研究》、《社會學評論》、《社會發展研究》、《社會建設》、《社會治理》、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中國社會學雜志》)和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李培林在論壇開幕式上指出,以紙質出版為形式的學術發表的影響力正在面臨數字化出版的挑戰,如何應對這一挑戰是包括社會學期刊在內的學術期刊所要面臨的共同課題。他期望,社會學期刊的編輯要樹立職業聲譽,維護學術規范,注重編研結合,提高自身水平,著力推出青年學者和精品佳作。他還強調,大數據作為一種新興數據收集和處理方法已經成為熱門議題,然而真正利用大數據進行學術研究的還不多見,希望社會學期刊能夠在這一方面起到推動和引領作用。
在第一環節,各家社會學專業期刊的代表圍繞期刊生態系統與學術期刊發展、專業學術期刊與學科發展的關系、學術期刊與數據庫的關系、全球化、市場沖擊及管制條件下期刊如何發展、新創辦的期刊如何建設新型學術發表平臺、數字化平臺如何與社會學期刊互利雙贏以及學術期刊的使命與擔當等議題進行了交流。與會代表一致同意,專業期刊要與學術研究之間實現良性互動,從而推動學科發展和學術進步。有代表指出,學術期刊應該警惕一味重視項目效應和引用效應,避免學術上的浮躁,鼓勵長線的、扎實的理論和經驗研究。目前社會學研究往往存在去歷史化的傾向,期刊因此要多鼓勵具有歷史感和經驗感的實證研究。還有代表提出,從期刊發展的實踐經驗來看,學術期刊應該多組織專題討論和學術爭鳴,尤其是跨學科爭鳴。也有代表指出,就現實的審稿經驗來看,多學科交叉的合作研究,還很難說真正成熟,反而是那些在問題意識和理論預設上回到學科本位的投稿,往往更清楚如何鑒別和借鑒其他學科的優秀成果。就數字化出版的影響而言,有代表指出,數字化出版固然帶來了巨大挑戰,但也意味著重大機遇。首先,數字化使得作者、讀者、編者和審稿人的工作都更加便捷、高效,互動性也更強;其次,期刊所發揮的傳播、甄選與學術產品生產的核心功能在數字化時代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最后,數字化使得期刊的國際化更加容易,當然,所面臨的國際競爭也相應地更加激烈。
在第二環節,與會人員就綜合性學術期刊如何塑造問題意識、文摘類期刊如何挑選論文、英文期刊如何打造全球性數字出版平臺等議題進行了交流和討論。有代表指出,綜合性期刊的優勢在于視野開闊,不受特定專業領域的局限,因此往往能夠組織高質量的跨學科專題討論,從而推動學術創新。文摘類期刊的代表則指出,在摘編、挑選論文時尤其需要處理好常規議題與熱門議題、西方主導與本土視角、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學科界限與跨學科研究這幾對關系。英文期刊的代表則指出,英文期刊既要堅持與國際學術規范高度接軌和統一,同時又要保持中國社會科學的自主性;在作者和稿源層面,既要積極推廣和介紹中國本土的優秀學者,又要逐步吸引西方學者尤其是青年學者投稿,真正做到扎根本土、面向世界;同時,可通過開放獲取的數字化出版平臺,最大程度地保證英文期刊的開放性、高效率、靈活性和輻射性。
在第三環節,來自全國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讀者、作者與學術期刊的編輯們進行了互動和交流。交流采取問答形式,所提問題涉及期刊匿名評審制度、審稿標準、用稿流程等方面。
社會學期刊對社會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說各個分支社會學的學術研究是生產環節,那么,社會學期刊則是學術產品的流通和“銷售”環節,生產是流通和“銷售”的前提,但流通和“銷售”卻能影響甚至反過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生產的方向、內容和品質。最近幾年來,我國社會學期刊的數量不斷增長、質量穩步提升,一個包含專業隊伍、專業技能、專業組織、專業論壇的中國社會學期刊生態系統已經初步形成。但同時,社會學期刊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各社會學專業期刊及綜合類期刊、文摘類期刊的代表匯聚在一起舉辦此次論壇,就事關中國社會學期刊未來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研討和交流,可謂正當其時。
此次論壇的舉辦具有開創性和標志性意義,不僅有助于推動各社會學期刊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也有助于加速中國社會學期刊共同體的形成,從而為中國社會學期刊的質量提升及中國社會學的進一步發展繁榮奠定良好的期刊制度基礎。此后,中國社會學會社會學期刊論壇將作為中國社會學會學術傳播委員會的品牌論壇在每年的中國社會學年會上舉辦。